現在只逛不買是常態

avatar
(Edited)

這兩年啊, 都在說大陸經濟咋咋咋不好, 其實到處都一樣啦, 不只是大陸, 你看看香港, 現在香港的零售行業也好, 餐飲行業也好, 自重新跟通關起這兩年多來, 好像進了ICU像的, 這兩年的情況還是不停在惡化. 其實不止香港, 全球都一樣.

看看老頭公司在美國跟歐洲的客戶的生意就知道了, 不管是美國的, 英國的, 法國的, 各行各業的生意都斷崖式下跌, 所以, 現在經濟不好, 真的不單單是大陸要獨自面對的事. 深圳的話還好, 因為吸了一大批香港人週末去消費, 所以深圳算是大陸眾多城市中, 經濟放緩得比較慢的一個地方.

但這裡也就是說放緩得比較慢的, 其實也是在倒退啦. 對上一次發生這個情況, 要數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的事了, 96年前的事, 像我們這種普通市民, 有誰能確切告訴我們如何應對, 蕭條要維持多長時間? 這些一一都沒人教路, 經歷過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 有多少人還存活在這地球上, 就算他們還在, 1929年的時候他們可能就3/4歲, 鬼知發生甚麼事了.

面對這些百年一遇的難題, 我們大概就只能像章魚一樣, 每一代人都只能靠自己經驗, 體會, 除了是一些名門望族或者權貴, 我們老百娃的話, 估計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傳承下來. 永遠只能按現有的認知去應對吧.

你說這經濟困局, 是00後活得太通透, 不被你資本收割, 還是這幾十年來, 資本過度膨脹, 過度剝削老百姓, 搞到現在全民擺爛, 抱住一起死的惡果? Who knows! 反正自疫情起這五年多, 個個人都說今日唔知聽日事, 唔好亂使錢. 到底是有先見之明, 還是個個都這樣想,搞到店鋪生意差, 開始炒人, 人家失業了, 更不消費, 慢慢形成這個惡性循環導致今天這個局面呢?

又扯很遠了, 我們在KFC出來之後, 第一家進去逛的店是叫….布兰兔的茶, 就是賣茶葉禮盒的啦. 店的裝修挺精緻的. 他們賣的賣茶, 有些包裝都一塊小小的茶磗, 不說的話我會以為是巧克力, 或者他們會賣些茶葉禮盒8件套, 三罐茶葉, 兩隻茶杯, 兩只湯匙, 一個隔茶葉器這樣. 還有賣些音樂盒.

說實在啦, 精緻是很粉緻, 在店內逛的都是年輕人, 但在場逗留的二十分鐘內, 還真不見到有人買單. 換著是六七年前的年輕人或者三十出頭的人 (說的就是當時的我跟湘) 也許覺得喜歡就會買了. 可現在, 我們都步入三十到尾, 或者正式踏入四字頭了. 現在覺得這些都是沒特別用途的擺設, 一只透明玻璃水杯, 10元左右, 也能喝水.

更重要的是, 我們家就兩個人, 杯已經三十多只, 嘴就兩張, 要是我們不是亂發癲去砸杯的話, 家裡的杯夠用到我跟湘收隊離開這個地球了, 那麼…還買那麼多杯來干嗎?

逛完這家賣茶葉的, 就去隔壁店那家買香薰的, 我猜啊哈, 進去逛的人都只是覺得太晒, 想進去吹冷氣, 大家沒半點要買東西的意思. 估計店員都心知肚明, 反正都是摸魚, 倒不要扮忙招呼一下客人, 時間可能過得更快一些呢.

這條商業步行街, 雖然挺高度商業化的, 但至少, 不是整條街都是連鎖店, 逛起來會感覺安慰一些…哎…不應該說安慰這個詞吧? 應該說, 感覺像樣一些, 逛起來沒有那種, 都是同一款模倒出來的同一款餅的感覺囉.

這條街的個體經營的小店還是挺多的. 香港應該好難再看見這種光景了, 都被大資本趕盡殺絕了. 深圳的話, 也差不多, 滿大街都是連鎖店, 每個商場都是一樣, 沒自己的特色. 也怪不得, 現在的人去商場也就是為了逛逛, 吹吹冷氣, 沒買東西的打算了.

後疫情年代的這三年, 我們的主力軍00後, 不該花的, 固然不會花, 有時該花的, 他們也不一定會花. 所以, 這些年過度擴張, 動不動全國5000/8000/10000+分店的品牌, 只能說句, 祝那些加盟商好運.

反正品牌總部怎樣也是賺的, 你賺了, 他們要找你分紅, 因為你用了他們的品牌, 你虧了, 自己100%承擔, 該死的又是一場天秤只偏向大資本的無情收割啊.



0
0
0.000
9 comments
avatar

应该系好大部份销售行业已经被网购替代。唯一未替代到系人,就好似你同我。我地就算唔买都会去行下睇下,但若果系我大小姐,睇都费事😞

0
0
0.000
avatar

網購呢2年都差左,班友真係唔用錢🤔

0
0
0.000
avatar

我也是只看不买,我是没钱买

0
0
0.000
avatar

我已經是不逛也不買

0
0
0.000
avatar

我都係求鳩祈入去chap幾張就閃人

0
0
0.000
avatar

我发现这只兔子,哪里都有它,哈哈哈。

0
0
0.000